【育兒之道】教師媽媽一個方法清除子女考試壓力 拒絕補習:建立自信更重要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3/07/28 10:47

分享:

分享:

何秀玲覺得無論是學生、仔女也好,每個人都想有好成績,不用催谷,但要幫他們排除障礙,特別是心理方面,例如恐懼、煩躁、憂慮等等。(攝影:湯致遠)

曾當過中學、小學音樂老師的何秀玲,無論是養育自己的4名子女,還是退休後做代課,面對百厭的小朋友,她總能從中發掘他們的優點,並且不作虎媽或是惡老師,而是幫他們建立自信。「一個人要建立自信是很困難,但處理突發事件就是靠自信。」

何秀玲從中文大學音樂系畢業後,就在聖母玫瑰書院任教,後來因為要全心照顧兩個兒子,便毅然辭職,直至97年再重新投入教育行業。退休前任教於嘉諾撒聖瑪利書院,但都只是當半職。「因為我細仔是資優,有少許過度活躍,因此想有更多時間陪伴他。」

育有三子一女的何秀玲,教子女心得是「不用叻到盡,夠用就得」。「小學、中學不用太叻,有能力就夠,而且不值得為了成績傷感情,所以成績中上就夠了,慢慢進步感覺才會好。我細仔F.4時才拿進步獎,很明顯之前無盡力啦!」

何秀玲有4個小朋友,當年為了湊兩個兒子,做了9年全職媽媽。這是她的細仔。(圖片:被訪者提供)

縱使這樣,她仍然覺得沒有需要刻意催谷子女的成績,不想依賴補習。「如果你輔助得犀利,上到中學就無信心,捱得辛苦。依賴補習、model answer,思維就不夠跳脫。只有中小學無這些規限,大學才可以自由發揮。」她覺得作為父母,不應重覆老師的角色,所以不會教太多,讓他們自己摸索,找到就會有成功感。「無成就感是很難生存。」

何秀玲看重幫子女清除無謂的情緒障礙,例如恐懼、煩躁及憂慮等等。「考公開試難免緊張,我會拿當年我張Cert給他們看,我都只是得1B1C,不用緊張,無壓力。」幫子女建立自信,結果怎樣?三女會考考獲6A,拔尖入港大讀法律及政治與行政,而小兒則在中大讀繙譯,F.6時Mock Exam拿全校第一。

扮唔識才能溝通

是以當她退休後在學校代課,也是用不一樣的眼光,看待SEN小朋友。「有次我錯誤用了一枝不能擦走字跡的marker寫在白板上,正徬徨之際,有SEN小朋友自告奮勇出來教我。原來用返同一枝筆跟著字跡overwrite,一擦就得。那男仔好聰明,所以退休後不要收埋自己,就算小朋友也可以教到你,很amazing。」

她又試過教小學二年級的百厭仔時,有這樣的遭遇。「他問我識唔識拿消費券,還搶我手機幫我搞。他可能見我一把年紀,怕我不識IT,便很eager教我。我自己很喜歡教這些百厭仔,最叻扮唔識,這樣才會有溝通,無代溝,教子女也是一樣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面癱膝頭痛更年期湧現

何秀玲清楚記得還有幾年就退休的時候,身體出現各種毛病。「那時候要照顧『四大長老』,老爺及奶奶都有腦退化,一個好似有過度活躍,要扭出街,一個就虛弱,所以好辛苦。」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眼睛不能清楚對焦,牙齒不能正常咀嚼歪了,而她的同事一見她面垂眉垂,便說她面癱。她記起自己弟弟面癱時,看西醫說無得醫無藥食,於是她立即走去看中醫。

「中醫師說今、明及第三天情況都會很差,叫我每天去針灸。我覺得好似得到重感冒咁,第三日病得很辛苦,到了第四日病情轉輕,醫師完全說中了。因此我一個月內每天都去針灸,後來才不用每天去,個半月就痊癒了。」何秀玲體會到,原來榮休也不容易,因為如果病況持續,連畢業禮表演也教不到,就要提早退休了。

她也曾出現晨僵,痛苦程度是刷牙時也不能直立,以為類風濕關節炎,檢查過不是,後來醫生朋友介紹做泰式推拿,做了大半年好有效,但收費不菲。

另一頭痛事就是膝頭痛,無原因,她在面書留意了那用鞋墊作矯正的中心半年(因為太貴不捨得),最後才訂造了3對鞋墊,但一對也要幾千元。「我本身是扁平足,一穿上去覺得關節好像自動在調節,人也挺直了,腰痛、膝痛也沒有了,快過食藥。」最初是試穿兩小時,慢慢加時,現在全日穿上也無問題。「就算企斜板也只是紓緩肌肉,不及根治源頭——姿勢錯誤那麼有效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退休帶導賞團發掘屯門歷史

何秀玲除了退休代課外,還參加了社企「不朽傳耆」的導賞訓練課程。「非常好玩,會教你設計路線、做資料搜集、帶團要注意的事項等,我對做research很有興趣。」這個活動還提倡長友共融,參加者有些是新來港的學生,透過做導賞員,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廣東話,融入社會,何秀玲覺得很有意思。

她是在2020年參與訓練,因此疫下也搞過網上導賞活動。「導賞員去到景點介紹,而參加者就在網上看,都有幾十人參加,次次都爆。」

何秀玲對導賞的投入程度,還成為了「不朽傳耆」的幹事及導師,她計劃開發新路線與教育有關。「80年代,屯門人口膨脹,學校操場也要變成課室,引起爭議。政府又試過資助建校,支付50%的費用,而想辦學的團體,有斬樟樹去賣籌募其餘的資金。但後來政府又要殺校,當時我幫學校做宣傳,逐間找區內的幼稚園,就發現許多幼稚園消失了。」

曾經投身教育界,因此這段屯門的教育發展史,將成為何秀玲計劃中的導賞內容。

記者:何小雲